5月20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宁夏站)在银川举行。5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自强模范和两位全国残疾人先进工作者走上演讲台,向宁夏的残疾人、大学生、残疾人工作者以及卫生、公安系统等近400名社会各界代表,讲述了他们奋斗逐梦、担当奉献的感人故事。
王俊:用双手“推”出光明人生
“每次介绍我们推拿中心时,我总会问大家一个问题,王俊推拿中心的王俊,到底俊不俊?”第一个走上演讲台的王俊以幽默的开场,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山东汉子的背后,藏着多少艰辛。
7岁时,王俊因视神经萎缩致盲,被迫辍学,黑暗笼罩着他的世界。11岁时进入济宁市盲校学习推拿,整整7个年头。
面对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一点儿不敢懈怠。“别人练1个小时,我就练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经常双手都磨出了血泡。但只要是自己认准的路,再苦再难也要咬牙走下去。”王俊说。
毕业后,王俊辗转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学艺。2003年,王俊在江苏宜兴一位老顾客的极力推荐下,创办了当地较早的盲人推拿按摩店。“刚开始店里顾客少,房租、人工样样都要钱,老得自己往里头搭钱。”王俊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感慨地说。
为打开市场,他和员工从摆地摊、义诊做起,凭借着盲人按摩“按得准、力道足”的口碑,逐渐站稳了脚跟。2016年,王俊决定返乡创业,创办了济宁市任城区王俊推拿中心,在当地残联的扶持下,推拿中心规模不断壮大,如今,10家分店遍布多地,他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想端好盲人按摩这碗饭,靠的还是技术硬。”创业的同时,王俊持续钻研按摩技术。2023年,他代表中国出战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省残联技术指导团的助力下,一举夺得按摩项目金牌,这也是我国在世界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首枚按摩项目金牌。
除了自身发展,王俊致力于帮助更多盲人。他累计安置千余名盲人上岗就业,并摸索出帮扶模式,免费开办培训班,让无数盲人重燃生活的希望。
多年来,王俊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活动,免费推拿、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生活中,常有人问王俊,“你视力不好,为啥还这么拼?”他总会耐心地回答:“虽说盲人是摸黑过日子,但双手也能摸出生存之道!”如今,他依然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盲人朋友靠双手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挣出亮堂堂的明天。
付国刚:用一条腿走出自强助残两条“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曾无数次与‘障碍’狭路相逢,但正是这些挑战,造就了我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凭着一条腿、一副拐杖和永不言弃的韧劲,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着残疾人兄弟姐妹干起了助残事业。”付国刚用质朴而有力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关于坚韧、自强与奉献的故事。
9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付国刚的右腿。“面对命运的不公,我只能选择坚强。”1994年,他用父母东拼西凑的300多元钱,在街道上摆起了小货摊。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出摊,挣钱贴补家用。晚上,他认真读书,并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工业会计大专文凭,还考取了助理会计师资格证。
2010年,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实施,其中允许右下肢残疾、双下肢残疾以及听力障碍、右手拇指缺失或手指末节残缺五类人员驾驶汽车。付国刚抓住机会,考取了驾照,并和残疾人朋友组建了爱心车队,通过诚信暖心的服务,荣获“全国十佳爱心送考雷锋车队”。2016年,他创立银川阳光康健无障碍建设服务有限公司,为重度残疾人提供贴心、精准服务的同时,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我们服务的一位残疾人名叫徐力,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常年卧床,头无法转动。”付国刚回忆道,“当看到我们也是残疾人,他惊讶地问:‘你们也能出来干活挣钱?那我也要坚强地活下去,最起码给孩子一个安慰。’”那一刻,付国刚深刻体会到,残疾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今年,为备战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他和30名残疾人一起排练轮椅舞蹈。面对每天7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大家都没有放弃,最终以舞者的标准完成了结业汇报演出。“那一刻,现场所有人都流泪了。”付国刚说。
如今,付国刚的公司有12名残疾员工,累计为2000多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了10万余次服务。他们不仅在工作中找到了价值,更在生活中找到了希望。
“残疾人同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付国刚用他的经历,深刻诠释着这句话。
陈敏仪:“百步穿杨”射落4枚残奥会金牌
报告会现场,来自广东省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运动员陈敏仪,坐在轮椅上,自信、乐观地分享了她的体育故事。
“我是轮椅射箭运动员,参加过东京、巴黎两届残奥会,夺得了4枚金牌,两次打破残奥会纪录。”很难想象,这位在赛场上闪闪发光的冠军,背后历经了多少艰辛。
陈敏仪从小双腿残疾,只能与轮椅相伴。虽然父亲和哥哥都是残疾人,但他们的乐观,让她养成了阳光开朗的性格。2009年,凭借出色的上肢条件,陈敏仪入选广东省残疾人射箭队,开启逐梦之旅。
“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才算对得起自己。”回忆起刚入队时艰苦的训练,这句内心独白支撑着她熬过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日复一日重复拉弓、瞄准,手臂累到抬不起来,可梦想的火种一旦点燃,就再也没有熄灭过。
2011年,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上,陈敏仪首次参赛就夺得了4枚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那一刻,陈敏仪第一次被大家“看见”,心底对残奥会的渴望也愈发强烈。
然而,2015年的一场车祸,几乎击碎了她的梦想。左手臂严重受伤,无法用力。“那段时间,我几乎要放弃梦想了,是家人和教练的鼓励,让我重新燃起了追逐残奥会的希望。”陈敏仪的声音微微颤抖着。
为重回赛场,她挑战了射箭项目中伤残程度最重的女子复合弓W1级,每天训练8小时,拉着30多斤重的弓上百次。“要冲击冠军,难度相当于50米之外射中一粒米。想要站上奥运赛场,就需要不断地练、不断地拼。”这是她的信念,也是她拼搏的动力。
2021年,东京残奥会赛场,陈敏仪一举斩获两枚金牌。国歌奏响,泪水夺眶而出,她实现了为国争光的梦想。
2024年,巴黎残奥会,她在半决赛落后4环时仍不放弃,最终以9环的优势逆风翻盘,与队友们拼下两枚金牌。
“荣誉对我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奋斗,用热爱在运动场上逐梦,让梦想在国旗下闪耀!”这句誓言,在赛场上回响,也深深印刻在观众们心中。
陈良杰:“指尖飞人”敲出世界冠军
“我叫陈良杰,今年39岁。39年的岁月对我而言,既有别于大家,又和大家一样。区别在于1岁时,我被确诊为先天性听力残疾,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相同的是,我也是一个为美好生活拼搏奋斗的人。”报告会现场,陈良杰的手语动作舒缓、坚定,翻译老师将这份无声的讲述化作温暖的声波,让情感流淌在现场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但陈良杰怀揣着“要和健全人一样生活”的信念,踏入了普通学校。课堂上,他靠着读唇语“猜”老师讲课的内容。课后,他还追着老师请教问题。过程虽然辛苦,但这份坚持也让他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高考时,陈良杰选择了“可以少说话多做事,成绩全凭一双手”的计算机专业。入学后,他每天在机房苦练操作技能,被同学称为“指尖飞人”。大一时,在老师和同学鼓励下,他参加了微软“极品飞手”大赛,拿下浙江赛区英文看打组冠军。这次经历也让他认识到: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
2009年大学毕业后,陈良杰进入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工作。面对新的制图工作,他通过手写和聊天工具向师傅请教,熬夜抱着设计软件反复练习。一年后,在公司举办的计算机技能大赛上,他与众多经验丰富的前辈同场竞技,获得职业生涯“首金”。
这份认可点燃了他的斗志。此后几年,陈良杰在浙江省的多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折桂。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文本处理比赛上,他更是战胜了蝉联5届的冠军,夺得金牌。
2023年,第十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在法国梅斯举行,陈良杰遭遇题目改变、语言生僻等挑战,但他牢记“冷静就是最大的优势”,以惊人的专注度和高超的技艺,提前完成比赛,从20位世界高手中杀出重围,获得文本处理冠军。
目前,他所在的公司有120余名残疾人员工,其中30多名是听障人士,作为公司副主任和首席技师,他会随时帮忙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精彩的人生。”
陈桂平:脑海中藏着2000多本“病历”
“从1996年背起药箱,我骑坏了16辆自行车,骑行超过12万公里,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行医,今年已是第30个年头。”来自江西吉安新圩镇新圩村的独臂村医陈桂平,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开启了他的故事。
1980年,年仅3岁的陈桂平,因一场火灾失去了右臂。12岁时,一直很疼爱他的姑父因病离世,因此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然而,学医之路异常艰难。初中毕业后,陈桂平随父亲前往一所卫校求学。面对校长“你一只手怎么打针?以后遇到急救的病人怎么抢救?”的质疑,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恐惧。
然而,正当他心灰意冷时,报纸上一则南昌新建卫校招生的消息,让他重新燃起了学医的希望。带着亲友东拼西凑借来的3000元钱,他背着草席,来到学校开启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诊断、拿药、打针,别人两只手干的事情,我一只手照样能干!”为了练好单手打针,陈桂平反复在自己的臀部、脚背上练习,就连父母和弟弟妹妹,也成了试验“道具”。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他终于熟练掌握了单手打针、换药等技能。
1996年,陈桂平从江西省卫校毕业,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创办了新圩村卫生所。卫生所开业第三天凌晨,村里的一个孩子突发高烧,幸好经过陈桂平的救治,孩子的病情得到了缓解。看到孩子的家境并不富裕,6.8元的医药费,他只收了3.6元。2012年,村里一位老人突发心梗,陈桂平拼尽全力将老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这些年,陈桂平不仅是乡村医生,也是村里孤寡老人公认的“儿子”。他进过百家门,吃过百家饭,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三岁孩童,没有他不认识的;谁有高血压、谁有糖尿病,他都一清二楚,脑海里甚至藏着2000多本“病历”。86岁的孤寡老人曾八英生病期间,陈桂平帮她端屎端尿、擦洗身子,老人常跟村里人说:“就是这个崽好,要不是这个崽,我早就不在了。”
从医30年来,陈桂平累计接诊和救治20余万人次,为困难群众和孤残老人减免医药费超过30万元,还资助困难学生260人,资助金额达15万余元。
“我离不开父老乡亲,父老乡亲也离不开我。我会继续守在农村,行好医、做好事,也盼着更多年轻医生扎根基层,和我们一起当好乡亲们健康的‘守门人’!”陈桂平坚定有力地说道。(记者 赵锐/文 韩胜利/图)